近来,由成都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交通大学、昭通市防震减灾局、巧家县防震减灾局等近20家科研与事务单位等一起建造的三维地球物理跨圈层扰动监测体系在云南巧家建成。该体系将与此前于2020年在四川乐山建造的垂向扰动监测站协同运转,一起对地磁场、大气电场等进行监测。别的,第三座监测站将选址四川稻城。
项目负责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祸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陈界宏表明,项目将展开一套集“空间三维+时刻序列”于一体的地球物理动态监测体系,即所谓“4D全向监测”,更全面捕捉孕震进程中能量在不同圈层间的传递途径。
据介绍,2020年建成的乐山观测站完结了对地壳至电离层笔直剖面上多种物理参量的同步接连观测,包括地振荡、地磁场、大气电场、电离层电子浓度等14类参数。这一规划为研讨地震先兆进程中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之间的或许相关供给了数据支撑。
此次在巧家新建的监测站点,在承继乐山站多参量集成观测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三项关键技术晋级:引进高频多普勒监测体系:在距地上约100公里与300公里高度设置反射目标点,结合外部三个固定基站构成干与网络,可勘探高空水平方向上的弱小扰动改变。该办法有助于弥补传统垂向观测难以获取的横向传达信息;构建了“卫星+反射点+地基”交融观测架构:整合当地已有测高仪设备,优化斗极卫星数据接纳链路,完结天基信号与地基观测的协同反演,提高对电离层动态进程的空间解析才能;增设了三个远距离GNSS观测子站:通过多站点差分核算,增强对电离层扰动波传达方向与速度的辨认才能,为研讨扰动源区及其与结构活动联系供给数据支撑。
现在,巧家体系已完结对20余项地球物理参量的实时收集。合作乐山站的数据,开始构成了横跨川滇区域、掩盖浅地表至350公里高空的立体观测布局,具有必定的跨区域、多维度数据交融剖析才能。
巧家县坐落青藏高原东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地处小江开裂带邻近,历史上强震频发,且受金沙江殷切河谷影响,部分岩体破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祸发育危险较高。监测站距金沙江干流约8公里,所在“开裂-河谷”复合地貌为研讨结构活动诱发的地表呼应及次生灾祸演化供给了典型样本条件。
为保证高精度仪器安稳运转,项目团队建造了一条长约160米的地下观测山洞,用于安顿应变仪、倾斜仪、宽频地震计等对温度、湿度和电磁搅扰灵敏的设备。针对山洞内部高湿环境或许加快设备锈蚀和老化的问题,采取了密封封装、除湿通风与材料防腐等保护措施;一起,选用“斗极授时+无线信号转发”方法处理洞内时刻同步难题,保证各传感器时刻一致性到达毫秒级精度。
现在,研讨团队正联合西南区域多家单位展开第三座监测站的选址作业,拟在四川省稻城县布设新节点。稻城坐落鲜水河开裂带南延段,属青藏高原东南缘典型隆升区,具有较强的结构活动性和共同的圈层相互作用特征。若乐山、巧家、稻城三站终究完结组网运转,将有望构成掩盖不同地质单元的三角形观测格式,提高对西南区域跨圈层扰动空间结构的分辩才能。
据悉,稻城站已完结开始可行性调研,估计在未来1–2年内发动建造。总体系的继续完善,或将为我国西南区域地质灾祸危险评价与地球体系科学研讨堆集有价值的观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