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全球都处于一种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的状态中,比如美国的龙卷风、印度的高温、汤加火山喷发、澳大利亚山火、欧洲的洪水等。仅2022年一年,全世界内有记录的较严重灾害就有300多次。从灾害类型来看,排名前10的高影响灾害都与气象相关,比如洪水、干旱、风暴等。相较于以往的数据,2023年的灾害数量呈现明显的上涨的趋势,特别是洪水、风暴、山火、干旱等与气候变暖相关的灾害。
我国国土面积非常辽阔,且地形复杂,所以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相关自然灾害中,71%都是气象灾害,实际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暴雨洪涝、干旱、台风,而低温以及风暴、雷电也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可以说,暴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最多的灾害性天气,也就是下得很大的雨。什么是暴雨?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实际上,暴雨的标准各不相同,与各国、各地区特有的气候背景、总体下雨强度相关。比如,一些热带国家的降水量非常充沛,一年3000-4000毫米都是很常见的,所以一天100毫米都是很常见的。
在暴雨之上,我们还制定了大暴雨、特大暴雨的标准,比如特大暴雨是24小时降水量达到250毫米以上。雨的强度越大、下得越急,带给城市排涝功能的压力就越大,积水的情况就会越明显,造成的整体伤亡和损失也会越严重。
所以,暴雨的灾害性是比较强的,除了强降雨过程中的严重影响外,还很容易引发各种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包括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还有严重损害农作物和农业设施、农业渍涝,以及对生态环境、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影响。
台风的结构绝大多数都是螺旋状的近乎圆形的云系,中间有着漂亮的台风眼。台风通常是发生在热带海洋的海面上的天气系统,其特点是生成之后便开始移动,在移动到陆地上之后就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全球各地,台风有不一样的称呼,比如中国称其为台风、美国称其为飓风,而印度洋一带地区称其为热带风暴或气旋风暴。
我国主要是受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的影响,也是全球整个热带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海域。关于台风的等级规划区分,不同海域、不同国家可能各不相同,我国绝大多数都是划分为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基本上,风力达到8级的就会被称为热带风暴,并获得相应的编号(热带风暴是“台风编号”的起始级),如2023年第N号台风;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才达到台风的级别,并获得命名。
最开始,台风的命名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直到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统一命名。现在,我们有了台风的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都是由受台风影响的国家提供的,每国提供5个名字。我国现在还在用的5个名字是海葵、银杏、风神、木兰、杜鹃,反映了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与自然景物。如果某个台风影响力非常强,造成了很严重的灾害和伤亡,就会被永久赋予专用的名字,而命名表需要补充一个新的名字。
台风最直观、最重要的三个影响就是狂风、暴雨、风暴潮。其中,沿海地区的人对风暴潮的体会应该是比较深的,也就是很大的风浪,甚至能把房子掀开。台风同样也会造成一系列次生灾害,包括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关于台风的预防,其实是针对暴雨的预防。此外,一个关键点就是,由于台风是一个移动的系统,所以我们要及时关注台风的移动信息,特别是也许会出现突然转向或变化。沿海或经常有台风登陆地区的人,大多会把家里的窗户用胶带粘住,能够更好的降低强风造成的影响。
强对流天气可能不像暴雨、台风那样熟悉,实际上就是突然发生、特别剧烈、破坏力极强的天气,且是由强烈的对流所引起的,包括雷电、雷暴、冰雹、龙卷风,以及局地的大风、强降水等,往往与雷暴云相关联。
关于应对强对流天气,除了预防通常的洪水、暴雨、冰雹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打雷闪电的防御,比如在雷阵雨天气下,不躲在树下、尽量不看电视,以及不在空旷的地方接打电话或扛着羽毛球拍、鱼竿、高尔夫球杆等尖锐物体行走。
沙尘暴尽管得到了有效治理,但仍然是很常见的。我们对沙尘暴的定义主要是沙、尘被强风吹散到空气中,很难沉降下来,造成了能见度非常小的严重天气。通常,我们对沙尘暴等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能见度与风的强度,从浮尘、扬沙到能见度明显降低。沙尘暴的天气经常伴随着强风,所以通常会对交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还可能会对农业设施、临时建筑、输电线路等造成影响。此外,沙尘暴引发的空气污染还具有时间尺度更长、影响更持久的特点。
高温天气也是我们大家常常会遇到的,在气象上是指35℃以上的天气,如果持续3天以上则被称为高温热浪事件。全世界内对高温热浪或高温灾害性天气的定义,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世界气象组织给出的参考值是32℃,依据是其所在地日内瓦的气候情况。
我们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这一类情况,比如尽管气象台公布的今天温度是30℃,但体感却远远不止,是因为气象意义上的气温与人的体感温度是有差异的。气象上的气温指的是观测仪器百叶箱检测的自然流动的空气的气温,而体感的温度不只与气象上的气温相关,还与湿度、风速、有没有太阳照射、个人的着装以及心情有很大关系。比如,在气温都是30℃的夏天,如果相对湿度是50%,那么体感温度可能是31℃,而在相对湿度达到90%时,体感温度可能就有40℃了;如果到了冬天,相对湿度越高则体感温度可能越低。
应对高温天气,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待在房间里,如果去室外的话,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晒措施、补充水分。此外,夏天室内空调的温度也不建议开得太低,因为室内外温差较大会对人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我们经常面对的灾害性天气,往往不是简单的高温仅高温、暴雨仅暴雨的情况,而是多种灾害性天气在同一段时间内发生,比如高温热浪叠加森林火灾、干旱,热带气旋伴随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因此,我们要积极应对、综合性预防灾害性天气。
上一篇:国产超爽推理片V2
下一篇:气候站里升起蛇年第一个探空气球
电话:+86 139-1537-5052
传真:+86 0510-87431192
邮箱:476775883@qq.com
邮编:214221
地址:中国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川埠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