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基层社区治理和城市更新,上海市民百姓生活的便捷度在持续提升,“15分钟生活圈”“零距离家园”等行动,让城区居民几无生活之忧。此时,上海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又悄悄开始了另一项工程:通过城市更新和微更新,建设为市民百姓服务的精神绿洲。而这项工程已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地出现在周围,当人们蓦然回首,社区处处,已是满眼星光。
家门口有座公园是很美好的事。如果,家门口有座公园,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健身,散步。而有那么一座公园,经过改造后,除了能提供市民健身散步休闲的场所,也能同时提供气象知识,漫步之余,你有了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进一步理解,有了对中国古代气象科学的了解。这就是古美路街道与闵行区气象局携手打造的匠心之作——古美气象科普公园。
古美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张晓玲和记者说:“随时代发展,居民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追求,不仅希望休闲娱乐,还渴望获取知识。气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们便想通过打造这样一个公园,让大家轻松学气象知识。”
踏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古美路街道吉祥物“古小美”与区气象局IP形象“闵晓云”并肩而立,以可爱亲切的姿态迎接每一位前来探索的居民,瞬间拉近了公园与人们的距离,让人倍感温馨。
而气象院士墙,是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张主任表示:“这些文化元素意义重大,宣传标语体现了气象工作者的专业态度,院士墙展示了他们的卓越风采,营造了浓厚的‘沉浸式’气象文化氛围,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彰显了气象工作者严谨负责、追求卓越的专业态度,更通过展示气象院士的杰出成就与奋斗历程,让居民进一步探索气象科学背后的艰辛与伟大,在公园中营造出浓厚的“沉浸式”气象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二十四节气健身步道、“七彩祥云”休憩空间、古代气象科普区、现代气象科普区等通过蜿蜒的气象路紧密相连。在二十四节气健身步道,每个节气标识牌都详细标注了该节气的气候特点、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谚语,让大家感受古人的智慧。古代和现代气象科普区,则能让大家领略气象科学的发展历史。居民在健身的同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关于自然与生活的对话,深刻感受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七彩祥云”休憩空间则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惬意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人类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古代气象科普区,浑天仪、简仪等古代气象仪器模型,静静诉说着古人对天文气象的探索与智慧;现代气象科普区,气象卫星、百叶箱、六要素气象站等模型,则展示了现代气象科学的快速的提升。居民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部生动的气象科学发展史,在休闲娱乐中,轻松领略气象科学的魅力与奥秘。
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很多人喜欢上海的建筑。其实,上海城市建筑之耐看,除了名家大师的手笔,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大多承载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一栋建筑往往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新近向市民开放的外滩“上海早晨”阅览室,就处在这样一栋建筑中。
近日,不少摄影爱好者都涌向了外滩,不是去拍外白渡桥,而是因为伫立在外白渡桥下的那栋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维多利亚巴洛克式风格的历史建筑开了角门,里面是一个对市民免费开放的阅览室。
这座大楼就是如今的上海证券博物馆,曾经的上海开埠后第一家西式旅馆——礼查饭店。建于1846年,1906年,因上海修建外白渡桥钢桥,饭店让出部分土地并获得补偿金,后拆除旧楼重建。礼查饭店有许多“上海第一”:1882年7月26日,成为中国最早安装电灯的地方之一;1901年,安装了电线号,拨号电线年,最先用上自来水公司的供水,实现客房内24小时供应热水服务……
这里还曾接待过众多名人,1922年,科学家、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入住过礼查饭店304房,喜剧大师卓别林曾两度入住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在上海“老克勒”中名气特别响,它最著名的是位于一楼的孔雀厅,有两层楼高,拱形穹顶和周围装饰均用漂亮的孔雀图案,每根柱子都有美丽的欧洲古典人体雕塑,可容纳500人举办盛宴,又可兼作舞厅,据说有“弹簧地板”。
阅览室虽然不在孔雀厅,但当你轻轻推开阅览室的门,还是有一股浓郁的海派风情扑面而来。室内,木质书架整齐排列,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与淡淡的木香,与暖色调的柔和灯光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充满书香气息的阅读氛围。墙壁上,一幅幅复古海报色彩斑斓,画中身着旗袍的优雅女子、穿梭在弄堂间的黄包车、繁华热闹的外滩街景,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旧上海的繁华与故事,将人们带回那个充满烟火气与历史韵味的时代。
窗边,几盆绿植生机盎然,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叶片上,留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为整体空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在这里,一本本涵盖历史、文化、艺术、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特色主题书籍整齐地陈列在书架上,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位无声的智者,等待着读者去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汲取知识的养分,开启一场奇妙的精神之旅。
2000余册图书,说少不少,说多也不多,陈列在四面墙和柱子的书架上,略显疏松,特别是上半部很空阔,人类能直接看到大楼那极致精美的室内装修。人们在这里阅读图书,但更多的还可以阅读建筑,这可能也是建设者、管理者的初衷。毕竟,这是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楼,将它转给证监部门,最后做成证券博物馆,也还是为了在利用的同时进行更好地保护。
现在,你可以坐在阅览室,和这座建筑直接对话,欣赏它那每一个细部的精美,也可以透过窗户,望见一路之隔的外白渡桥,抚今追昔,感慨百年风云。
对于社区里的学生来说,这里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放学后,他们背着书包,满怀憧憬地踏入这个知识的殿堂。此时,窗外的喧嚣与繁华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室内只剩下轻轻的翻书声和偶尔传来的低声讨论。而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而言,阅览室则是他们繁忙生活中的一处心灵避风港。结束了一天的劳累奔波,当他们推开阅览室的门,瞬间便可以感觉到一种宁静的力量,所有的疲惫与压力仿佛被这温馨的氛围一扫而空。阅览室还积极发挥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定期举办各类读书分享会、文化讲座等活动。知名学者、作家纷纷受邀前来,与社区百姓面对面交流,分享读书心得、创作灵感与人生感悟……
不能不说,在这样的历史建筑中设置阅览室是一个很有深意的创意,也许,设计者想让市民阅读的,更多的是上海这座城市,包括建筑,也包括精神。
电话:+86 139-1537-5052
传真:+86 0510-87431192
邮箱:476775883@qq.com
邮编:214221
地址:中国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川埠工业园